首页
  
“朱淼华现象”:重研轻教不可取

    起因:朱淼华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讲师。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朱淼华的遭遇经报道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朱淼华的遭遇并非个案,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许多大学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弊端正在日益显现。

    过分重视科研 影响教学水平

    潘懋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朱老师课上得好,没有科研成果,就被淘汰,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高等学校的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却常常产生矛盾。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提出创办研究型大学,片面强调科研特色,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 的倾向。

    吴平(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对大学来说,教学、科研是重要两翼。现实的矛盾是,科研牵涉到经费分配和学校考核,论文等科研成果是看得见的,可以摆到桌面上,而且只要花时间就有“成果”———有名有利。教学则是“看不见的”,可能花费了很多工夫,“成果”却不能马上看到。

    这种评价标尺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可以获得现实的认可,“述而不作或少作”的教师就要吃“眼前亏”了。难怪一些教师尤其是公共课的教师感叹: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一缸水”,就为灌满两节课的“一桶水”,但工作量考核还是两个课时。没花多少工夫写了几篇论文,考核分数却很高———一心搞教学出力不讨好。

    在这种评价标准的“诱导”下,一些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有的教师在外地完成科研任务,7点下火车,8点跑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也很“敬业”,但教学效果会怎样呢?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追求“论文泡沫” 助长不良学风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在评价科研水平的指标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论文数量。于是,有无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就成了教师晋升职称的硬指标。许多大学都规定,只有在某类等级的刊物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或出版过多少部专著,获得过哪一等、哪一级的奖项,或者获得哪一类基金、多少钱的经费,才具有申报某类职称的资格。像朱淼华这样一直讲课而未发表论著,或者科研成果没有达到规定指标的教师,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对论文的盲目崇拜已经波及社会各界,以至于有些地方连幼儿园教师评称职也得交论文,这是极不正常的。

    王蔚(山东财政学院教授):首先我对朱淼华老师表示敬佩。我想,一个课上得如此之好、让学生如此敬佩的人去做几篇论文不是什么难事。现在许多论文都是抄出来的,凑出来的。“天下论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已经成为许多教师与学生的口头禅。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许多人干脆上网“下载、剪切、粘贴”,也许不到一个上午,论文就出笼了。下一步就是托关系、交版面费。如果出手大方,很快就能兑现。我们从报道中知道,朱老师对科研是非常认真的,不愿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

    其实,目前高校在评职称时,不仅考察论文的数量,还考虑教师的学历。如有些学校规定,没有研究生学历不能评副教授,没有博士文凭不能评教授。这逼得许多老师甚至四五十岁的老师,还在为学历而奔波。比起发表论文的不正之风,学历教育中的不正之风更甚。许多人的学历是上去了,但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

    完善考评体系 区别对待教师

    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还应该有所区分。部分研究型大学,对学术有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而教学型学校就没有必要苛求科研成果。现行大学教师考评体系的弊端主要是“一刀切”。为了全面实现大学的功能、鼓励教师上讲台,考评体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高校可以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教学型教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主观性,如何衡量其质量?顾海兵认为,除了对教师的课时数、批改作业情况、答疑时间等硬指标进行考核外,更重要的是要监督其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同行评判,二是学生打分。关键是要保证这两项指标的权威性不因某些领导的个人意志而削弱,使之在考评体系中真正占有重要地位。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专家们认为,高校对教师考评“一刀切”,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高校评价“一刀切”。目前很多人认为,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科研水平低,师资差。时下流行各种“高校排行榜”,多以科研为主要指标。这对高校管理产生了误导,致使盲目攀比之风盛行。
     
来源:K12
加入时间:2005-12-1
点击次数:673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DQGJZX 2002-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