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减负”,不能只让教育“吃药”

    减负是个老问题,年年谈,天天喊。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数年下来,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课业负担反而越“减”越重。

    学生减负在怪圈中寻求突围。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个由“数学教育”引出的减负话题,将代表和委员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育所延伸出的系列问题上。

    一份提案敲响的警钟

    在参加今年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委员所提交的4508份提案中,有一份关于“数学教育增效减负”的提案引人关注。

    这是一位老者用深情的笔触和真切的民族责任感写就的提案。面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迄今未见实效”的老大难问题,数学教师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陈明德说:“我作为一个已有六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如果再不一吐肺腑之言,有种犯罪感。”

    在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时,陈明德指出,一方面“中高考命题改革滞后,仍存在不少偏差。特别是受奥数命题的影响,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跳,过分追求严密、严格。一些过去明令作过限制的命题偏差,现在又从另一个角度反复出现,影响了数学教改的方向。”在高考的题量和难度上也存在题量过大、难度过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减轻负担不顾数学科学的需要,教材中乱删一些必要的内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负担,但是实际上给师生带来的是繁琐的运算,使他们的负担更重。”“减轻负担的出路在于教材处理方式的变革,只要方式合理,效率高了,负担自然就轻了。”陈明德对这一点十分看重。

    这份用心良苦的提案虽然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但陈明德认为,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学科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迷茫中的挣扎

    陈明德的这份提案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此相呼应的一些声音为中小学生减负再次擂起了战鼓。

     “教师按照新标准授课,实际上是‘一标多本’,即按照新标准讲课的同时,用多本旧教材作为补漏后盾,补充基本内容以外的东西。”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朱佩玲认为,由于新课程实施后的明确的高考标准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出台。所谓与新教材配套的“新思维教辅”,试题难度大大超越了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教学及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地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宁可信其难,不敢信其易,尽量拓展加深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测验次数与难度,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因此,出现了一方面高举“减负”大旗,一方面设法补偿“减负”带来的所谓“损失”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副市长张道宏认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还不完善。大多数教育者一边实施减负,一边还要考虑悬在头上的考核指标,暗箱操作“应试教育”者不在少数。家长的分寸就更难拿捏,一些家长认为如果学校不布置作业就是对学生要求不严。于是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布置;学校不发辅导资料,家长大量购买;学校不补习,家长请家教。

    挣扎在“减负”背后的可能是社会整体对其含义的正确理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谢衷洁表示,孩子的确应该减负,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教育“重量不重质”,一次次无意义的重复,最终让孩子厌倦、逃避甚至恐惧。“减负”不等于盲目删减教学内容,也不等于随意减少学习时间。“减负”并不单纯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却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

     “奥数”,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学生难减课内负担,课外负担也愈来愈重。基础教育的肩上承载了太多的重担,只能步履蹒跚,奥数或许就是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

    在热闹的“奥数”学习场面和火爆的“奥数”培训市场相互作用之下,“奥数”这个本该属于少数人项目,成了中小学生们的必修课。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奥数,也非其常态,而是一个完全被功利化的“奥数”。

     “虽然对‘奥数’也不能一概抹煞,但是‘奥数’降温的确是减负的措施之一。”对陈明德的这个观点,数学教育的专家们也已达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教委主任何致瑜认为,“奥数”本身并没有错,但后来“奥数”成绩被作为升入重点学校的一个重要参数,这种导向就有问题了,这样势必会造成一种“运动”,甚至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并非没有参加“奥赛”的学生就不好;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奥赛”,却被形势所裹挟。从而使“奥赛”失去了其挖掘天才的本身意义,走偏了路子。

    将“奥数”极端化与升学捆绑在一起,使“奥数”学习变成单纯的应试需要,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也只是单纯的技能教育。一些中小学生在知识性教学中被减下来的负担,又在技能教育中被加了上去。“素质教育”成了“什么都要会一点”的代名词。如此,根本达不到“减负”的真正目的。

     “只要改革就有希望”

    政府对减负历来很重视。

    然而为什么效果不好?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苏州市委主委刘振复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但这还只是表面原因。激烈的升学竞争背后是深层次的就业竞争,社会对人才高学历的要求;而这种就业竞争、高学历要求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在社会减负的呼声中,学校有减负的愿望,也有苦衷。”刘振复说,学校校长头上有几个“率”:升学率、重点大学(或重点中学)入学率、各种竞赛得奖率。校长往往通过考核、奖惩把这种负担层层转移到教师头上,教师又用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落实到家长和学生身上。“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不改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想谋求发展的学校都不可能真正去减负。”

    社会需要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

     “现阶段一系列减负措施的出台并非徒劳,只要改革就有希望!”刘振复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加入时间:2005-3-18
点击次数:325
  相关链接
·精彩的演出 深刻的精教育   2004-11-23
·走出校门天地宽 2004-11-6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DQGJZX 2002-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