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学论文>>[理化生类]
 
 
   
预习与化学教学的启迪功能
德清高中 余成夏


     预习,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预备阶段和学习手段,已被广大教师和中学生所熟练应用,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在学生对新知有所知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效率;增加课堂四十分钟的知识容量;缩短学生认知、理解知识点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等。但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及对学生预习现状的了解和分析,肯定预习在教学上的诸多强化功能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如果教师只重预习内容而轻视预习方法以及学生对预习目的的和特点认识上的肤浅,造成它与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不相适应,甚至有悖教学的正常进行,诸如由于对新知识有所了解而冲淡了教学中的探求气氛,甚至学生误以为书本知识已掌握而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锐减了化学教学中诸多手段的启迪功能,强化了知识的灌输和被动吸收,阻碍了学生对未知的多元思维过程;强调了短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更有价值的智力开发。

    化学教学有其科学而严谨的过程,一种物质性质的掌握,一个结论的产生,有着鲜明的化学学科特点,或以科学实验所得,或以理论分析而知,或以类比得到。而这些结果的取得,离不开化学教学过程中诸多手段密切配合下的师生双边活动。

    鉴于此,本人以为对新知的预习应结合化学教学的诸多特点,因人、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异。对教师而言,应加强对学生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的指导,尽量避免使预习成为超前接受书本知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的中学生应有更宽的化学领域的知识,教师应顺应这种潮流,优选预习内容,优化预习方法。

    一、对那些理论知识强,较为抽象的内容,可指导学生以书本为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联系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点,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如高一第一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旧知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熟悉的反应入手,过渡到分析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最终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做出相应的分析笔记,最后结合书本加以体会,如此,从旧知到新知的演绎过程,不仅对新知有了质的认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对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多涉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加强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丰富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可以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高一第三章的硫酸的工业制法,可以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的环境保护与污染的科普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与环境,既丰富了书本知识,也增强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对学习化学学科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对于那些重分析、逻辑推理性强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尤其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单纯看书,识记知识点,否则会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与知识点内在智能启发作用的减弱,甚至无法体现,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教法对相关内容作预习方法的研究,如实验探索法、分析推理法等。总之,预习应力求科学性和灵活性。如在学习卤素单质的性质和漂白原理性质前,先布置学生回家作一个小实验,在实验中记录现象。取少量漂白粉溶于适量蒸馏水(闻气味),然后均分两份,分别加少量食醋和吹入二氧化碳后,再闻气味,并记录,等到讲完氯之后,讲漂白粉的漂白原理,学生就明显容易接受,至于以后正一价氯与负一价氯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更易从本质上理解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氧化还原反应中环境介质的作用。

    四、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的学生,应指导他们总结预习的思路,优化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深度。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硝酸不稳定性的预习作出如下分析:从硝酸的颜色可推知硝酸溶液中含有二氧化氮,即其分解产物之一,至于另外产物,可从化合价入分析:氮从+5价变到+4价,化合价降低,则必有加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而硝酸中只有氧元素的化合价可升,所以分析可知有氧气生成。如此,极大地提高了这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所蕴含的创造潜能。

    总之,预习不应成为千篇一律的课堂40分钟的补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加长渠道,而应真正发挥化学教学的特点,使教与学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