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学论文>>[英语类]
 
 
   

谈谈如何科学地设计中学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
英语组 陈小琴

     中学英语新教材有一套与课文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但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能盲目照搬与其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而是要精心、科学地设计,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教材的教学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新词汇和重要句型,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求他们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及创新能力。然而要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做到这些谈何容易!更何况大多数课文篇幅相对来说都比较长,这样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顾得了这个而忽略了那个。不是颠三倒四就是丢三落四。鉴于这种情况,寻求一种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势在必行。我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潜心研究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不妨把自己的做法编成文字,供同行参考。

    一、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门砖。它要求教师在上课的开始,运用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自然地引入课文教学。不言而喻。成功导入的关键是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和使用何种方式。与课文有联系的材料可以有很多,但要求是最省时间,最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最生动的材料。而导入方式的要求是直接且自然。下面我用几种主要的导入方式结合一定的材料来具体阐述自己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关的。

    1.;音乐

    高一(上)Lesson41是篇与美国乡村音乐家John Denver有关的对话。然而中国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对这个名字还显得很陌生。而我身边不仅有介绍他的文章还有他的歌曲录音带。更加巧合的是,就在前几天我在报纸上获悉Jonh Denver飞机失事,葬身大海的消息。这使得我在做该课的导入设计时如鱼得水。我先是在录音机里播放了他的名作"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然后拿出一张从一本音乐杂志上剪下来的他的照片,告知学生不久前他不幸逝世的消息。这时学生一下子睁大了眼晴。我也就顺势导入了课文。无庸置疑。有了我这样的导入方式,在学生的脑袋里不会仅仅只有John Dever这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乡村音乐家形象。他们对接下来的课文的学习热情可想而知。

2.时事热点。

    高二(上)Lesson 30有两篇阅读:"First Aid"和"Safety at Home"。我在此课的导入设计里用的是事先准备在幻灯片上的一段文字:Two events. A)Diana, Princess of Wales,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in France on August 31,1997. B)Gymnast Sang Lan was badly hurt because of an accident at the Goodwill Games in New York on July 21, 1998。我先让学生阅读这两个句子,然后作简单的解释,随着点明这些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尽量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但是How can we prevent this kind of accidents from happening?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就进入了Part 3 "Safety at Home"的学习。同样的,在这种导入方式中,学生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还多学了几个单词(即有下划线的单词),可谓一举多得。

    3.;讲故事

    高一(上)L74 "The secret Is Out"是一篇讲述妇女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她们渴望有自己的职业,在这篇课文的导入设计里,我就利用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又给出了一些与本课文内容有关地一些生词如:remove, pretend, to one's surprise等等,讲完以后,我出问题:The title of this Unit is The Secret Is Out. Do you know what the secret is and why the secret is out? 通过我这样的导入,学生已经迫不急待地想去读课文了,而且由于上面我给出的这些生词和词组,在理解课文方面也就没有困难。

    应该说设计课堂的导入时,除了上面所讲的三种方式,还有很多种其它方式,比如利用实物,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及话题等等,我在这里不一一细述。但不管设计何种方式,都要考虑能不能最便捷地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很多,这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去留心观察。另外,有些教师常常把"导入"这个环节错误地认为是只有在公开课中才用得到它的。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地去琢磨,便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可信手拈来的东西。更何况,导入环节设计得好,不仅会给上课文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还会吊起学生的胃口,诱发他们学好课文内容。好处如此多,何乐而不为?

    二、熟悉词汇、句式和语法以及理解课文的一步到位

    女熟悉词汇、句式和语法及理解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大部分教师是采用分步教学的方式的,即先教词汇、句式和语法,然后出一些是非题,选择题或用问题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但我不敢苟同这种教学方式。原因有三:1.脱离课文教词汇和句式,学生很难记住,更不要说能自如地运用了。2.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与让学生做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没什么分别,况且它并不能证明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课文。更坏的是,这样做的话,学生除了说Yes, No, True, False, A,B,C,D等没什么别的话说,其口头表达得不到充分训练。3.即便是采用单纯提问的方式,所提问到的也只能是课文中部分的内容,显然会影响对课文的全面理解,除非先前或接下去把课文从头到尾细讲一番。但这样做,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够用吗?

    而我的做法为:第一步,我向学生提供一条既能引出课文基本内容又能引出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线索。第二步,让部分学生根据这条线索把课文的基本内容口头表达出来。第三步,我重复学生所讲的话,纠正包括其发音,理解等方面的错误。第四步,由我提炼学生说到的出现的课文中的新词汇重要句式,同时加以补充(其未提到但课文中已出现的新词汇和重要句式),并给予具体讲解(比如有哪些同义短语,还可用于哪些场合等等)。很显然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熟悉词汇、句式和语法及理解课文这两个教学步骤熔为一体,使它们相互渗透。学生说的过程本身就是引出并运用新词汇和重要句式的过程,而从他们所说的情况,可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很显然,课堂教学主体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设计一条科学的线索。当然,要设计出这样一条线索是相当花时间的。一般来讲,教学线索可以分为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纵向线索包括时间线索、事物(事情)的发展过程线索等;而横向线索包括空间线索和事物(事情)的组成部分(方面)线索等。下面我举几个实例;

    1.;时间线索

    新教材中有不少世界名人的文章。而所有这些文章都是按时间(年代)线索来编写的。因此我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线索时首先采用的便是时间线索。比如在上高二(下)Lesson 50"Albert Einstein",我按课文中提到的时间设计了一条线索。让学生按照这条线索,说出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既可以串连课文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引出一系列课文中的新词汇及重要句式,比如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receive a/one's doctor's degree、lead to、take…nationality等。

    2.;事物(事情)的发展过程线索

    高一(下)有一课讲的是有关"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 China"的一篇对话。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线索时,抓住了有说明中国印刷术发展过程的几个字:In the beginning, Later和The next development。让学生说出在这三个阶段中国印刷术的发展状况,也就实现了理解课文和熟悉新词汇及重要句式一步到位的愿望。

    3.;空间线索

    空间线索可以是指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可指不同时间地点(或位置)的转移。不过,后者也可以用作时间线索,这要视情况而定。

    比如高二(上)Lesson 35 Part 3"A Day in the Forest",里面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地点位置的转移。但就本文来说,空间线索比时间线索更有效。用空间线索只要编绘一幅简笔画(略),描绘出课文中提到的各个位置,然后用箭头标出课文中人物的行踪,课文的基本内容就能被体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在不同位置所发生的事情,就能达到目的。

    从上面讲的,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一条科学的教学线索可以帮助理清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清晰后,教师上起课来就会胸有成竹,即使不带课本也能进行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重要句式的模仿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两个:1.学生不喜欢开口说英语。2.学生说的英语很不地道。我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不把新词汇放在语境中记忆,那就很难记住;但如果仅让学生记住书上的句子,而没使其搞清句子结构,学生的收获也仅仅是记住了这个句子;最后如果帮助学生搞清楚了句子结构,而不进行模仿训练,学生的口语还是很难提高。鉴于这些,教师上课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提炼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子的结构(既句式),为课堂教学的中的模仿训练做准备,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质量的目的。

    比如高二(上)Lesson 46有这样一句子:Anyone who sees the lion is asked to telephone the zoo and the police。如果教师上课不提醒,学生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是个令人寻味的句子。它的意思就是:If you see the lion, please telephone the zoo and the police.通过这个意思我就提炼出了这个句式: Auyone who… is asked to…。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先用这个句式靠了一句子:Anyone who has found the lost girl is asked to tell us,接着让学生套用这个句式。结果当时有不少同学举手造了一些很漂亮的句子。并且很多学生在后来的口头和书面练习中用了这个句式!

    像以上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因为新教材有很多值得认真推敲的好句子。假如我们在每堂课的教学前事先提炼设计出一些句式,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模仿,长此以往,我想学生的口语水平不至于再停留在只会说"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的水平上了;他们的写作中也就不会只用"主+谓+宾"的句子结构了!而所有这些,不就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追求的吗?

    四、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挖掘。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我们要做更重要的一步,让学生连句成章!要做到这一步,方式也很多,但我想最好不要脱离课文。具体地来讲,在设计这一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要求学生用书上或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按照你写在黑板上的key words来复述。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随口复述。另外对于对话和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用改变人称的方式进行复述。

    2.Suppose;问题

    Suppose;问题就是改变某些条件,然后让学生说出事情的后果。在课堂教学中多事先设计几个Suppose问题既可以深化课文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当然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本身的,也可以针对学生的。

    如高二(下)Lesson 71 "Tell Him What You Think of Him!"我针对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上问题:(1) Suppose your are knocked off you bicycle by others., what will you do?(2) Suppose you knock someone off his bicycle, what will you do? Why?象这些问题,学生肯定能够回答,而且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这些问题,课堂气氛也就可想而知。而做老师的,应学会善于抓住学生的话语,进行借题发挥,这样不仅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还会让发言的学生受到了一次鼓舞。

    3.;反面提问

    有些课文是按照作者个人的意图来写的,因而难免会显得比较片面。如果我们在做课堂教学设计中,反其道而行之,提一些反面问题,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放异彩。比如高一(上)Lesson 22 "A New Car Factory"讲了很多建成新汽车工厂后好的后果。那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反面问题:What are the bad results of the new car factory?很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感到困难,相反,他们的回答涉及了很多范围。

    4.;"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的问题。

    对于新教材中教育性的课文,我们便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设计"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心灵感悟的语言,除了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外,还使受了一次思想教育。不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完后,老师还应进行总结,有必要的话还得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渴望知道老师的看法的愿望,也可以引导学生向更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谈到这里,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不管是整体的还是具体的,都已涉及到了。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比如有些课文,教学内容很多,有听力,有词汇的学习,还有写作,这就要求我们最简洁的话把各个教学内容给衔接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完美过渡。

    通过建立在"实"和"新"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