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学论文>>[语文类]
 
 
   

丝扣的魅力
--谈语段中的"链"式结构
德清高级中学 杨峥峥

    汉语造句以语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推而广之,句群及语段的组合有时也需要一定的语序来显示句子间的语意关系。以下三个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犹如一条链子,一个环节跟着一个环节,一个话题紧接一个话题展开,环环相扣,丝丝相联,造成一种紧凑而又绵延流畅的语势,引导读者的思路向纵深展开,具有无穷的魅力。

(一)①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②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④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鲁迅·《孔乙己》)

(二)①人和各种动物的眼睛,构造是不同的,②各种构造不同的眼睛,功能又都有特殊的地方。③研究、认识眼睛的各种构造和功能,可以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④这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王谷岩·《眼睛和仿生学》)

(三)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个人沉着、勇猛、有辨别、有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

语段(一)是记叙性链状段。按时间顺序作顺接的排列,时间词"长久"、"年关"、"第二年端午"、"中秋"、"再到年关"作为句子"链"上的连接点。使要陈述的事情表达得有条不紊。从句群的内部结构来看,前三句是顺承关系,与第④句构成转折关系。但是整个语段潜在的语意关系则是逐层推进。第①句为第②句铺垫,第②句为第③句铺垫,前三句蓄势已足,最后一句用"再……也"揭示了一个被封建制度吞噬了的旧知识分子的悲剧结局,把作者对他的同情、哀怜、"怒其不争"的气恼以及对"封建吃人"的悲愤统统表达出来。从修辞看,用了"反复"的手法,非但不会人感到罗嗦,反而有情绪渐渐激愤的感觉,这是链状段中语意"链"的展示的威力。

语段(二)是说明性的语段,同样采用了"链"的方式组合,说明研究眼睛的各种构造功能之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句群结构看,②解证①、③与②构成因果关系,④又解证③。如果分析几个句子内在的语意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构造不同"是"功能特殊"的前提,"功能特殊"是"研究、认识"的前提,而"研究、认识""得到重要启示"又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条件,这4个句子,环环相扣,既不能换位,少一句也不行,这种内在的条件关系就是句"链"上的连接点。从这个语段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链状段"的紧锣密鼓般的节奏,而且感受到了其间的逻辑力量。

谈到逻辑力量,议论性的链状段是最能显示其思辩的魅力的。语段(三)就是一例。它共拥有五个句子,句群的结构分析如图:


如果分析这个对"拿来主义"作全面总结的语段,看其各句间的语意关系,那么可看出其间环环相袭的链状关系。我们设计五个问题,再将其简化:

①究竟应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主张什么?
②对文化遗产应如何区别对待?
--怎么做?
③有正确主张的"新主人"继承了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靠谁做?结果如何?
④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新主人"应做到什么?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不"拿来"会有怎样的结果?

五个句子由总方针到采取的手段,产生的结果,应持的态度、直至强调必要性,前句统领后句,后句应附前句,一环紧扣一环,围绕"拿来"有层次地展开话题,揭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这种"链"式结构在议论文语段中尤见其魅力,就在于既有层层推进的气势,又有连绵延宕的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