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学论文>>[教育类]
 
 
   

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德清高级中学 陆国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是一个有待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科学认识创新,破除创新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长期以来,有许多人对中小学生的创新持怀疑态度,这种认识上的"不信任",导致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现代系统论证实,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要素具有相关性,相关各要素的组成方式通常决定着事物的功能价值。当要改变事物的功能时,人们往往改变要素的组合方式,使"新关系"代替"旧关系",形成"新功能"。若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要使结构更合理、优化,其做法也是找到"更合理优化结构"的要素的新组合。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都是发现"新关系"的结果。由此可见,所谓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新组合"并按新组合形成新作品(精神的与物质的)。

    这种创新具有层次性。从人类历史看,发现"前所未有"的事物或功能谓之创新,达到这一层面上的"创新",中小学生中只有"凤毛麟角"者才可企及,从特定群体看,人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在特定群体范围内为数不多并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也谓之创新。这一层面上的"创新"以学生群体为参照,那是随处可见。如别出心栽地解决一道题。创新的这两个层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并且从低到高发展。当然创新必须是有价值,人们通常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来评价创新。对中小学生而言,重在发展价值。学生的创新活动,只要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那怕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可贵的。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个体心理学看,主要是指动机、需要、感情、态度、智慧等,由此,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动机因素、情感因素和智慧因素。动机因素是指激励、推动人们发现新事物的力量。这种力量越大创新能力就越强。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发现新事物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创新活动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会有急流险滩。这就要求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智慧因素是指记忆、想象、思维等,其核心是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等,有了对创新的这种科学性认识才会有创新的实践。

    二、营造创新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外部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适宜的环境对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性教育。所谓创新性教育,是指在创新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的过程。
1.创新性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环境是指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统一。主要包括校长、管理体制、环境(校园和教室)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必须有创新型学校环境。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校太注重学业而忽视其他方面,进而压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必须优化学校环境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创新型校长是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关键。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校长,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创新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象爱因斯坦的校长,认为爱因斯坦"无论做什么事都永远不会成功",这位校长就不是一个创新性校长。作为一个创新性校长必须能开展创新性工作,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必须具有创新性品质,如能接受新事物,不因循守旧,不刻板等。必须具有创新性领导方式,如喜欢听取新见解、新想法、新建议等。

    创新性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创新性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性教育管理,即使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不能发挥作用,也就培养不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性学校管理必须遵循整体系统原则,开放创造性原则和民主管理原则。管理创新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管理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竞争性,对信息知识的高度尊重性,思维方式的开拓性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集体气氛是创造性教育的催化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气氛中才能培养最佳的创新能力。要形成创新性集体氛围,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为其创造机会与条件。必须减少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性规定,哪来学生能力的发挥。必须坚持非价值性评判,即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的对与错。好与坏等,以使他们能无所顾忌地自由创新。

    2.创新性的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性的教师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性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要转变传统教育观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观点,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传授知识为目标为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等。要鼓励创新性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尊重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教师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者。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在知识结构上,教师要能胜任对创新性学生的创新活动的引导与启发,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本体性知识,即教师特定的学科知识。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要有全面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教育新观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学习和掌握创新能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移植到教学活动中。要有科学的方法论素养等。

    在管理艺术上,创新性教师必须使学生相信学生有可能超过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赞许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必须重视学生提出的新奇建议。必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互相讨论问题,并适时参加学生的讨论。总之在管理艺术要能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发掘最大的创新潜能。

    三、实施创新教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学是以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创新教学作为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来实现的。主要策略有:

    1.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核心内容。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引思,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对不良社会现象说"不",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同一事物以多角度(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分析,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同一问题出发(如可持续发展问题),寻找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去解决同一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培养学生敢问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突破口。面对事物问什么?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人类获取知识、探索直理,进而创造发明的三把"金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创新动机与创新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内容。任何所思所想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思、所想的正确性,修正其错误。如自然学科教学中的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小发现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基本原理与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开展政论性辩论赛等,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验到创新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更高的创新动机与需要。

    总之,我们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祖国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书目:
1.《创造力心理学》俞国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新编普通心理学》燕国材 东方出版中心
3.《学校管理心理学》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的智慧》林崇德 开明出版社
5.《心育论》班华 安徽教育出版社